HomeBLOG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一天到底吃几顿,怎么吃才科学? 2019年3月27日 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 说到一天吃几顿,绝大多数人会说“一日三餐”是“最标准和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人类饮食演变史 翻开人类的饮食历史就会发现,“一日三餐”的形成和固定源于近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在此之前,人类在一天吃几顿这个问题上也是逐渐演化和改变着的。 最初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人类没有条件形成固定的饮食时间。所以常常是找到食物就大吃一顿;到了食物匮乏时期,就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 因而,那时的人并没有“什么时候吃饭”这个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婴儿的进食就反映了这一原始进程:饿了就哭着要吃奶,吃完就睡,如此循环往复,没有时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大面积的种植使得食品逐渐丰盛起来,可以自给自足了;这时候,人类才逐渐开始形成固定的饮食习惯。 然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当时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遵循“两餐制”。中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普及了“两餐制”,具体的进餐时间是:第一顿在日出之后,大约早上7-9点之间,称为“大食”;第二顿在日落之前,大约下午3-5点之间,称为“小食”。当然,少数条件优渥的上层阶级也常常会多吃一顿,多出来的一餐称为“燕食”,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午餐时间。 “两餐制”的饮食习惯陆续延续到清朝。《起居注》中就详细标注了清朝皇帝的用餐时间:每天两顿正餐,六点到八点吃早饭,下午一点到三点吃晚饭。西方国家的情况也类似。比如古希腊、古印度的普通人都习惯两餐制;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老百姓绝大多数也只吃两餐:上午10-11点左右吃一顿“Breakfast”(早餐),下午4-5点之间再吃一顿“Supper”(晚餐)。 这样的饮食方式一直到200多年前才被彻底颠覆。工业革命前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物质也达到了空前丰富的状态。而为了对应工厂的作息时间,人们不得不改变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代之以“早、中、晚”的作息方式,从而使三餐的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但说到底,这只是为了迎合工作需求,和身体的实际需求并不贴合。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与旧有的三餐制的冲突也日益明显。每一个匆忙的清晨,上班族们前赴后继地挤上拥挤的地铁和公交,好不容易掐着点打好卡,刚刚坐定就不得不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早餐都吃得很简单,甚至不吃; 好不容易撑到中午,休息时间短得可怜,只能出去匆匆吃个便餐又得接着上班;到了下午,觉得脑子昏昏沉沉,想打瞌睡,只能猛喝咖啡提神; 下班以后赶回家已经临近7点,由于晚餐和午餐间隔时间很长,饥饿感比较强,又往往会吃得很饱……很显然,这样的“一日三餐”对健康来说并没有多大好处。 一天到底吃几顿,怎么吃才科学? 我曾经咨询过多位美国顶尖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他们都建议说:少吃多餐、有饥饿感之后再进食是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为什么呢?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身体在没有发出饿的信号之前,代表着上一次摄入的食物还没有被充分消化吸收,这个时候进食,容易让身体超负荷地运作;另一方面,一次吃得太饱也容易给身体增加负担。 比如很多人吃完午餐以后常常会觉得很困,想睡觉,原因就在于过量摄入食物之后,血液就会大量进入肠胃参与消化,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最直观的反应就会觉得困。当然,感到很饿的时候才去吃饭也不科学,这容易造成生活和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也会导致过量饮食。 要想吃得健康,持续不断地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最好的办法就是少食多餐,一天分5-6次进食。就我自己来说,我采取了一日五餐的饮食方式: 一日五餐: 早餐 08:00 补餐 10:30 – 11:00 午餐 12:30 补餐 15:00 – 15:30 晚餐 18:30 早上8点左右吃早餐,三个小时以后,差不多11 点左右可以吃点水果或小食,这样能避免午餐时因太饿而吃过量;到下午3-4点左右,可以再补充一些水果或者坚果;如果晚上11 点前上床睡觉的话,那么晚餐可提前至晚上6-7点左右。这样身体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有能量吸收进来,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两餐之间的间隔太长而一次性吃得太多,可以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其他想做的事情中。 这样看来,虽然一天吃五顿饭,但其实正餐仍然是三顿,只是在两餐之间吃一些水果、坚果或者自制的小食,让自己可以持续补充能量,保持充沛的精力。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目前处于“大食品时代”,食物空前丰盛,以至于大部分人面临的不是营养缺乏,而是营养过剩的问题。所以,我们的饮食观念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不能只想着做加法,也应该适当地考虑如何做减法!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