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LOG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大多数焦虑,都是“瞎担心”! 2019年6月20日 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 “高考成绩出来了,爸妈希望我报热门专业,以后找工作容易,但我好像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要怎么和他们沟通呢?太烦了!” “工作又多又杂,哪一个都不好做,但还是得硬着头皮推进,做慢了会被老板骂,做错还要扣绩效,想想真是头都大了。” “暑假到了,各种补课、夏令营一样都不能少,又是一笔大支出;除此之外,每月还有固定的房贷、车贷,再下去要入不敷出了;经济现在又不景气,听说公司可能有裁员计划,到底该怎么办?” …… 可以说,类似的焦虑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我们好像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烦恼,一想到这些烦之又烦的问题,大脑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焦虑之中。只有普通人会面临这样的烦恼吗?并不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晚年就曾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是的,仔细想想,我们绝大多数的焦虑,都是“瞎担心”!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周日,受试者们被要求在纸上写下未来七天他们担心会发生的事,然后将其投入信箱中;一周之后,受试者取出自己在七天前写下的内容进行核对,确认哪些烦恼真的发生了;实验结果显示, 90%的担忧并没有真正发生。然后,所有人再把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写下来,重新丢入箱中,同时,心理学家给与大家三周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法;结果,三周之后,绝大多数受试者都认为,三周前发生的烦恼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要么事情已经解决了,要么这件事已经不再重要了,或者是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应付这些问题了。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瞬息万变的外部社会是产生焦虑的根源,但就像这个实验结果所表明的,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焦虑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2. 到底焦虑些什么?不外乎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将来可能会遭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好像每次考试前,总担心自己发挥失常,拿不到理想的分数; 上台演讲前,老是怕到时候忘词,站在台上哑口无言….. 可怕的是,这种焦虑越是蔓延,越是令人不知所措,随着需要担心的事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负面情绪会消耗人体的能量;长期不自觉地陷入焦虑,担忧这类负面情绪,就如同水桶底下有了个漏洞,有再多水都会慢慢流干。随着能量的消耗,意志会逐步弱化,使得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去专攻一件事情,长此以往,又如何能达成正向目标呢? 事实上,焦虑人人都有,就看如何面对。对此,古人早就给出了建议。《寿世青编》中的“养心说”就强调:“未事不可先迎”,意思是不要过多地去想还没有定数的事情,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轻松快乐。当然,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啊,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已经存在,并不是说不担心就能不担心的。这里推荐两个实用的方法: 第一,学会树立正确的期望值; 第二,找到自己的“热爱。 3. 如果说,焦虑是因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那它的参照标准,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期望,当现实的结果等于或超过心理期望值的时候,就会产生好情绪;反之,就会产生坏情绪。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立“期望值”。你设定的期望值越可能被实现,也就离焦虑越远。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现代人的焦虑感会越来越严重?主要因素就在于人们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被拔高了。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随时都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最前沿的资讯、最先进的科技、最顶级的奢侈品……在这些信息的浸润下,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理所应当也要享受这个品质的生活,一切都要最好的才行。但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很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其实是无法争取的;于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就成为了各种焦虑的源泉甚至造成恶果。 (而该女子月薪仅3000多元) 那什么才是对待期望最正确的态度呢?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曾写下过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尼布尔的祈祷文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事情;并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树立正确的期望,要坦然接受自己不可能改变的事情,与其对不可企及的目标感到焦虑,不如坦然放弃,转而将努力倾注于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4. 仔细想想,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太多了,要如何选择呢?很简单,从心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热爱的事情时,常常会忘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天;或者,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下,也可以充分投入学习与工作,根本感觉不到周围的噪音,甚至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从生理角度来说,在专注自己热爱的事情,人会变得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感觉更为敏锐,工作效率就会更高。由此产生出的身心感受也就会达到最优化,并且当你完成它之后,还会产生一种非常充实和满足的感受。相反,如果你正在做一件自己并不热爱的事,甚至很勉强的事情,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就像前面说的,负面情绪同样耗费能量,它会慢慢消耗你的专注力,使得做事效率持续走低,同时还会感到烦躁和空虚。 那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呢?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当年从里德学院(Reed College)退学之后,并没有放弃学习,仍然留校上了很多课程,其中就有一门是美术字课程。他当时学习的初衷只是因为对美术字的热爱,看起来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十年之后,苹果电脑里诞生的诸多漂亮独特的字体正与此相关。 所以,乔布斯之后就提出了点理论(dot theory)的概念,他呼吁每个人年轻人抓紧一切机会尝试和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即使一开始只是纯粹的个人爱好,但在以后的人生中就会发现,这一个个独立的点,都有可能互相串联起来,组成一幅全新的人生蓝图。 当你尝试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逐渐体会到“热爱”的感觉;在做某件事时,身体会感受到兴奋和满足,不管遭受多大的挫败,都有动力继续为之拼搏;这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找到了热爱!可以说,只要细心挖掘,每个人都能找得到。一旦找到了“热爱”,就算过程中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不会气馁,因为这一正面情绪所产生的巨大动力会推动你继续投入进去,使得你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心力。 最后,我们不妨做个总结。焦虑人人都有,不同的是应对焦虑的方式。绝大多数焦虑,其实都是“瞎担心”!而另一方面,事情还未发生前,你已经抱定了悲观的假设,那最后很难会有理想的结局;相反,面对焦虑,如果能调节好正确的期望值,化焦虑为动力,那就会无限接近于好的结果。人生很长,需要面对的事情很多,与其患得患失地担心,一味焦虑地内耗自己,不如把精力花在力所能及,又为之产生“热爱”的事物上,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