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给你想要的重视,不代表他们不爱你

父母,原本是最爱子女的人,也是为子女付出最多的人。但是,也有很多人会说:我的父母并不爱我,他们不重视我,没有给我应有的爱!甚至几年前,豆瓣上还出现了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面汇聚了一大批在原生家庭中饱受挫折和痛苦,想要寻求解脱的年轻人。

而另一方面,当孩子控诉:“父母不够爱我!”的时候,父母也会气愤地说:“白眼狼!对你这么好,却不知感恩!”到底是“父母皆有爱”还是“父母皆祸害”呢?有一点毫无疑问,父母是对子女最有影响的人,他们投射出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的外在和内核。因而,每个人是否能真正成就自我的完整,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看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2

在解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定义一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事实上,不同文化必然会衍生出不同的标准。比如,在中国,比较普遍的观念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小时候的抚育当然不在话下,毕业之后找工作,买房买车,操心结婚,带孙子孙女等等,无一处不尽心。

而在西方国家,“爱”的标准就截然不同了,比如,就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对孩子的爱就是18岁之前我有义务抚养你,当你成人之后就应该独立。甚至有些家长会说,成人以后,就算你无家可归也别来找我。这在中国家长眼中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你能说西方家长就不爱他的孩子吗?除此以外,能力、认知、接受度等方面产生的种种差异,也会造成爱的标准差异化。

我曾听一位同事抱怨说,他的母亲拒绝带孙子,却经常花大把时间出去旅游和聚会,这使得他和妻子非常不满。他认为,现在正是自己最需要帮忙的阶段,作为母亲应该给与协助,而不是只图自己开心。后来,我也有机会和这位妈妈交流,她说,自己早年和丈夫离婚,很辛苦才把儿子拉扯大,好不容易等到儿子成家立业了,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就想抓紧时间过几年真正想过的生活。

可见,种种认知上的观点和差别都会造成对爱的理解和差异化。父母子女一旦在这些标准上没有取得共识,双方的表述就犹如对牛弹琴,所谓爱和不爱的感受,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此产生的。

3

因此,对于原生家庭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思维角度。那就是:绝大多数父母,只会以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来爱孩子认识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你才能真正地理解你的父母和他们所做的决定。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了一大波舆论热点,其中苏明玉的母亲—赵美兰对女儿的“坏”让很多观众恨得牙根痒。很显然,她是偏心的,尽心呵护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却对女儿置若罔闻,甚至残忍地一步步斩断了她的上升通道。对苏明玉来说,这个本应是最亲最爱的人,却成了伤害她最深的人。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在赵美兰眼里,她对女儿如此安排是为了害她吗?并不。相反,她认为,自己一心一意都是为了孩子们,为了这个家。赵美兰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未来她都得操心。老大有出息,考上了美国名校,为了供他读书,砸锅卖铁也是在所不惜的,因为他代表的是苏家的门面和未来。小儿子虽然不如大儿子,但好歹是男丁,要延续苏家香火,年纪大了更要指望他养老,因此当然出钱出力出力出房子。至于女儿,考上再好的学校将来也总得嫁人,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读个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一名老师,嫁人也容易。

所以你看,在赵美兰眼中,她对三个子女的安排可说是倾尽全力,对女儿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

4

如赵美兰般的“重男轻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常见的现象。如果你从这些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难道真的不爱自家的女儿吗?并不一定。而是在传统的观念里,女儿到了适婚年龄,就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和别人姓,因而,嫁出去的女儿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并不能真正成为自己家族的一份子,只是暂时养在家里一段时间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投入太多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出少部分投入就可以了,这样才能确保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女儿也是爱的,只是相比儿子投入较少而已。除了重男轻女,留守儿童也是如此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在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1550.56万人。

父母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一年或数年不回,孩子自然与父母关系疏离,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难道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并不是,只是在他们看来,在大城市打工虽然能赚钱,但是如果把孩子带在身边,第一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第二会产生更高额的生活成本,甚至会导致入不敷出。两者权衡之下,只有把孩子留在家中,可能交给自己的父母帮忙照看,这已经是他们能做的最好选择。若非生活所迫,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诚然,这些父母说不上多称职,可以预见,将来孩子长大了,也会给他们打上“不爱自己”的烙印。但生活有时候就是平衡之下的无奈之举,他们自认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安排。

归根到底,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他所认知范围内,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去爱孩子

5

说到底,父母的缺陷与不完整,往往也来源于他的家庭和他的父母他们也曾是孩子,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的童年经历形成了他们的外在和内核,至今还在影响着他们。而现在,他们作为我们的父母,也在影响着我们,就像轮回一样循环往复。可能有些人愿意理解父母的不完美,但却做不到原谅。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付出的爱有多有少,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他们付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爱。当然,这份爱到底及不及格,还有没有进步的空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因此,与其不愿释怀他们带给你的伤害,不如正视一点,那就是自己身上也同样有一些源自于他们的优点。接受父母的不完整,也就等于接受自己的不完整,这,恰恰是完整的开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迈出改变思维,完整自己的第一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