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LOG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2019年11月21日 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 近几年,随着“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原来童年与家庭之间的相处,最大化地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也正因为如此,网上便开始流行一种观点:父母皆祸害。即自己不好的人生大都来自于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很显然,这个观点过分放大了原生家庭中的负面影响,实在有失偏颇。那要如何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又该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呢?在阐述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个人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思维故事。 什么是思维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到和想到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东西的时候,大脑立刻会产生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就来自于一个个“思维故事”。举个例子,三个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正好碰到一个态度很差的服务员。这时候,其中一位觉得很生气,另一位可能无所谓,还有一位甚至会说:这个服务员这么做,说不定会被炒鱿鱼,我得去给他提个醒。”同样的经历产生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相信类似的事情大家一定都碰到过。 为什么遇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各自拥有不同的思维故事。可以说,有些人性格小心翼翼,有些人大大咧咧,有的人喜欢打扮,有的人不拘小节,这些都和“思维故事”有着直接的关联。 思维故事的科学原理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分为三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祖先拥有的是一颗爬行动物的大脑,而我们现在的理性思维,其实源自于第三层:“智人脑”,也就是依附在“爬行动物脑”上的薄薄的一层皮质。爬行动物脑还连通着一个重要的部位,“杏仁体”,它直接关联着神经系统,负责控制人的情绪,我们常说的“情不自禁”,其实就是来自于杏仁体的直接反应。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人其实并不是理性动物,偶然有一些情感,而是情感动物,恰好有那么一点理性。“智人脑”虽然是高进阶产物,但它有两个缺陷:第一,反应慢;第二,非常消耗能量。 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身体重量的2%左右,但运作起来却要消耗人体接近20%的能量;这点其实大家都有体会,比如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总是觉得肚子很容易饿,为什么?因为吸收知识需要全面开启智人脑,这就非常消耗能量。基于这两个因素,人真正使用智人脑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套“节能系统”–“启发模式”(Heuristics),即大脑根据以前经验,总结出一些决定日常行为的思路和习惯,然后像存入硬盘那样保存下来,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大脑只要自动调取出来使用就可以了。 “思维故事”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启发模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有些人被蛇咬伤之后,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仅是看到蛇,甚至只要看到类似蛇形的事物,他都会感到害怕或者恐惧。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被蛇咬伤的人都会这样,也就是说,有些人会形成害怕蛇形物体的“思维故事”,有些人却不会。正是因为这些“思维故事”上的差别,才使得不同人面对同样的事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然后衍生出各种的行动和结果,造就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原生家庭在思维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 由于绝大多数“思维故事”形成于童年,在这个阶段,父母(或者类似父母的抚养人角色)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因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也就非常大了。这其实也涉及到思维故事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构建出这些思维故事?答案是,为了寻求安全感。我们都知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非常弱小的,不可能靠自己生存下来,所以,它就会用哭声向外界表达他的各种需求。换句话说,每个人从生命之初就在不断地寻求外界帮助来建立安全感,并且由此开始构建出一系列的思维故事。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他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把安全需求定位为仅次于生理需要的第二层次,可见安全感对人类来说有多重要。 很多人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向外界寻求安全感,这种行为和心理的源头,就来自于婴儿时期形成的思维故事:我需要别人给我爱,帮助我生存,给我安全感。事实上,当我们成年以后就可以独立生活了,不需要外界再提供安全感了。但由于小时候形成的思维故事根深蒂固,使得很多人仍然深陷其中。我们常说的“巨婴”就是这么一个群体。有的人只要稍不合他心意就会无理取闹,通过大喊大叫、争吵咒骂的方式逼对方妥协;有的人则无论做任何事,都有“选择困难症”,必须由别人给他拿主意,给他肯定,不然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现象的根源都来自于和原生家庭之间的、不完整的思维故事。 通过改写“思维故事”走出原生家庭困局 高晓松在某档节目中曾提到过他和原生家庭的故事。他说,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使得他在年轻时性格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叛逆,自我为中心,爱较劲,讨厌别人的干预等等。直到中年以后才渐渐和原生家庭和解,真正走了出来。 事实上,高晓松是幸运的,更多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未能走出阴影,并且还会将这些影响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为什么?因为思维故事一旦形成,就会像操作系统的核心模块一样植入你的大脑里,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你就会大概率依照模块的指令来行动,而非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曾经和《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交流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穷爸爸的原型是他的亲生父亲—夏威夷州的一位教育官员,他虽然拥有名牌大学学历,但仍然在50岁后失业了,并从此一蹶不振,穷困潦倒。 罗伯特·清崎对此反复提到,“我父亲就是一个穷教书的,连基本的家庭生活都无法保障,那些名牌大学光环和满腹学识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 对他来说,穷不是一种经济状态,而是一种心态。穷代表一个人非常无能,是个典型的弱者。所以,他的“思维故事”是:有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有钱就是强者,就有安全感。事实上,绝大部分思维故事具有两面性,既会带来正面影响,也会有负面影响。 就像罗伯特·清崎的这个思维故事,很显然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去赚钱,最终成为一个富翁。但同时,这个故事也限制着他,使得他很容易在某些方面触动情绪,从而影响了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达不到真正的人生完整。追根溯源,这些不完整的“思维故事”大多数都来自于童年,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就容易像“坏唱片”那样循环往复,越陷越深,没办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很多人经常会说:我就是我,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改不了了。也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什么改变很难?是因为你没有抓住核心问题,那就是“思维故事”。思维故事决定了你现有的观点、想法、习惯和行动,操作系统的核心模块不改变,那其它部分肯定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因此,想要走出原生家庭困局,选择的按钮其实在自己手中,那就是认识背后的“思维故事”,然后把这个程序重改写之后再重装回去!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