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LOG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交什么样的朋友,决定了你的层次 2019年12月12日 终身学习&思维故事系列 西方有句俗语:You are whom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意思是:围绕在你身边的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些是“围绕在你身边的人”呢?大致上来说,除了血缘亲属(父母,亲戚等等)以外,就是朋友了。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就比如你是谁的子女,这是每个人在诞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朋友。然而,在选择朋友这件事上,绝大多数人却总是陷入两个误区。 误区 1 被动择友 对很多人来说,交友并不是以“交什么样的朋友”为前提,而是更多地受被动因素影响。 因素一:就近原则 朋友常常来自邻近的地方,小时候是那些和自己年龄相近的同学、邻居家里的孩子、父母同事的孩子;踏入社会之后,朋友大多是那些经常能碰面的老同学、邻居、同事等。 因素二:归属感 很多人选择朋友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以满足自己对爱、安全感与自身价值的需求。比如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帮派成员年轻化。这些加入帮派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缺乏关爱的家庭,加入帮派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成因,归根到底还是“爱与安全感”的缺失。 因素三:化学反应 觉得这个人看着很顺眼,聊得很投机,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所以我要和他成为朋友。这点在异性交往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才第一次见面,刹那间竟然会产生出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特别想和对方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对朋友或者伴侣有过一定的想象,脑海里勾画过一些特定的细节。当符合这些条件的人突然出现的时候,化学反应就产生了。 因素四:执着 比如在男女交往中,有些女孩会说:“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感觉,性格、爱好都不一样,但是他锲而不舍,总是在我身边出现,为我做事情,虽然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但久而久之,我也就喜欢上他了。” 正因如此,总有人会感叹:有益的朋友是人间极品,可遇不可求。但事实上,优质的朋友是可以主动出击寻找到的,其关键就在于学会如何从被动转为主动。 误区 2 成功的人就是适合做朋友的人 很多人在择友上还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想找一个已获得外在成功的、外表亮眼的人做朋友。既然他这么成功,那我完全可以向他学习,跟随他一起成长啊。的确,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朋友应更侧重于内在而非单看外在。某种程度上说,看人就好比看花,绝大部分人只看到花朵光鲜亮丽的外表,但一朵花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它内在的基因,花开得美也是因为根茎在输送养分。人也是如此,有些人外在非常不错,穿戴都是名牌,车子、房子一应俱全,名片上印着很多头衔,但他身上并不一定有你想学的东西。 人的根在于抛却外在和附属品之后,其本身所拥有的素质,比如好的心态、好的性格、正向的思维、一项浸淫多年的高超技艺等,但这不是一眼能看得出来的。想要交到有益的朋友,必须深入了解对方,善于发现那些藏于外表之下的根本。 怎样才能找到优质的朋友呢? 这里所说的真正优质的朋友,应该是大家志同道合,能一起成长的伙伴,英文把它称作:fellow traveler,简称同伴。 首先,你得先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宽忍的,善良的,有求知欲的人。那以此为目标,我应该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呢?循着这个思路,考虑得越清晰,需求就会越明确,也越能分辨清楚自己的不足,越利于找到合适的同伴。其次,你还需要考虑的是: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不需要什么样的同伴。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做过类似的思考。《论语》中就曾提到:“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结交正直的,诚信的,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管宁割席 可见,在择友之前,明确哪些是可结交的,哪些是不可结交的,这点非常重要。在此之后,就是主动出击找同伴了。具体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 1、 主动创造机会出现在他们身边; 2、 不断提升和打造自己,以成为他们想要的朋友; 3、 主动为对方提供价值。 很多人也许会说,我也很想做到这些,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亮眼的背景,也没有很多钱;而我想结交的人很成功,我怎么可能有机会见到他们呢?没机会见到他们,又何谈建立友谊?事实上,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一定会有机会。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试图通过实验证明:只要通过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让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建立联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猜想。 这个假设使人们认识到:即使是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也一定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产生联系,这就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只要愿意去挖掘,人与人之间就一定存在实现连接的机会。另外,畅销书《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也曾做出过详细的回答。他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写下几个最想认识的人,可以是国家的元首,著名的歌星,或者杰出的运动员。写完之后,他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至少要认识其中的一位。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打开思路后,每个人都至少认识了一个,甚至更多。 这说明,那些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不管是总统还是歌星,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周围有更多有价值的人。如果问财富五百强的CEO,他们最缺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人才。 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时间与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没有人是全才。一个成功者的周围,也一定有着一群可以和他互补、帮助他成长的同伴。因此,你是否是他/她想要的朋友,以及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就非常关键了。当你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且尽力地与目标群体接近,就有机会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那无论在事业还是在人生成长上,都能收获无可替代的重要帮助,你也就能越来越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所有真正成功人士都在做的事,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要做的。毕竟交什么样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