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就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裔美国人,在美国,他们也被称作是“香蕉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因为他们外表是黄皮肤的华裔,但是内里已经非常美国化了,甚至完全是美国白人的思维,这就和香蕉一样,外黄里白。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就有很多ABC的好朋友,和他们接触多了,就慢慢了解他们一些很特别的思维和想法。
为什么他讨厌用筷子
我在斯坦福读大学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从中国来的留学生非常少,我那一届当时只有两三个人。而父母是知识分子又作为第一代移民从中国搬到美国的家庭就更少了,像我这样十岁左右移民到美国,然后又进斯坦福读书的人,我知道的只有两三个。
当然,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从中国大陆考入常春藤名校的留学生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那时如果在斯坦福大学看到黄皮肤的华裔学生,基本上都是ABC,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辈就已经到了美国,于是这些年青一代从小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可以说除了身体基因是华裔,思维方式是完全的美国化。
因此,我那个时候的华裔朋友圈子绝大部分由这样的ABC组成,最要好的是一个七人小团体,这当中除了一个是新加坡人,一个是我,其他五个人都是ABC。这五个朋友他们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小时候都被父母逼着学过中文,但都非常不喜欢学中文,所以经常逃课,因而中文就说的比较烂。以至于他们到长大了以后唯一记得的一首中文歌就是“两只老虎”,每次大家聚会说起中文的时候,都会很搞笑地唱起这首歌,因为这是他们唯一会唱的中文歌。
除了基本不说中文之外,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非常的本土化,有些时候,甚至会刻意表现得更美国化一些。因为他们觉得,越是美国化越能代表着融入美国社会;在九十年代初,中国给美国人的印象还是比较落后的,如果你被认为是中国人,就代表着你是落后的,所以绝大多数ABC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中国人或者表现出自己会讲中文,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表明自己的美国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和一个ABC朋友、几个白人朋友一起去中餐厅吃饭。当时我看这位ABC朋友用叉子吃中餐,就问他干嘛不用筷子吃饭?他说他不会用筷子,我听了觉得很惊讶,我说:“不会吧?你是华裔,怎么可能不会用筷子?”他就告诉我,他讨厌用筷子。在几个白人朋友都学着用筷子吃饭的时候,这个ABC朋友就坚持拿着叉子吃中餐。我当时想:也许我这位ABC同学从小生活在白人区,所以很想体现他是真正的美国人。
为什么我叫Zheng
另外一个ABC朋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的私人关系不错。有一天,我和他在功课上有了一些争论,他突然说了一句:“嘿!你这个观点是错的,因为你是中国人,你不懂美国的观点!”我当时非常的惊讶,从来没想过他会说这句话,因为客观来看,我们当时讨论的不是政治话题,只是一个普通的理工科课题,这跟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根本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让我突然感觉到,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当美国人了,虽然外表是个地地道道的黄种人,但是思维方式上已经完全白人化了。他从心底里认为,只要和他想法不一样的观点,就不是美国人的观点。
当然,后来我也和这些ABC朋友坦诚沟通了很多次,发现他们虽然行为举止表现得特别美国化,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内心也有很多的挣扎。比如,差不多每个ABC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很多人可能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会写,而我一直都没有英文名字,就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里的“Zheng”作为英文名。但对美国人来说,“Zheng”这个音是发不出来的,但他们不会对我说,你应该改英文名字,而通常很友好地说“Zheng”这个发音我不一定发得准,要不我就称呼你“Z”吧。
但是我的ABC朋友就会直接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取一个英文名字?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反问他们:“哎,你明明也有中文名字,为什么不用?”因为他们都是华裔嘛,用中文名字称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们听到我这个问题就会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美国用中文名字称呼。有好几个朋友还真的回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意识到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同样,如果有白人问我:“你是中国人吗?”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对,我是中国人。”但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ABC会极力证明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或许因为在90年代,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所以他们如果不证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可能会受到歧视。也或许他们觉得,自己从来都没去过中国,也不会说中文,和这个国家可以说毫无关系。所以他会回答提问的人:“不,我不是中国人,我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我是美国人”。而且,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没错,很多时候还要表现一下来证明自己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太能理解;你明明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血统,但很多时候却要尽量磨灭和抛开自己的中国烙印,这是多么矛盾的一件事情。
不过近年来,我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快速崛起,其地位在国际社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越来越正面,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所以很多ABC常常会以自己是个华人而感到骄傲,甚至我的不少朋友都抱怨说:“为什么当初父母没有坚持让我学中文?你看,现在中文多么重要!”而越来越多的ABC朋友会对我说:“看来我也得找机会去中国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也去中国寻找我的根”。
骆家辉怎么看待自己的华裔身份
在华裔的自我认知方面,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的观点,非常值得我尊敬。骆家辉是华人移民家庭的第三代,祖父曾在一位州长家里做佣人,父亲曾经参军,退役后经营餐馆和杂货店,他靠着自身的努力从一名佣人的后代起步,最终成为了华盛顿州州长。所以他常常会说:“从州长家的厨房到大厅只有几步路,但我的家族整整花费了100年的时间。”
这样诙谐但又饱含励志意义的话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不过这不是骆家辉的全部。我在白宫任职“白宫学者”时曾多次和他有过交集,我发现他给我留下很深影响的地方,是他对华裔身份的一个很好的认知和融合。
在认知方面,他从不回避华裔身份,他会说:“父辈从小就教育我,要为自己的出身自豪”。而在融合方面,他会很自豪地告诉别人,他是一个美国人,会为美国的利益而奋斗,但同时他也非常看重自己的中国血脉,非常骄傲自己是一名华裔。这些话从他的嘴里说出,你不会觉得有任何矛盾或突兀。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他来说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国家:尊重差异,包容差异,积极融合,崇尚奋斗。
第一代移民一定需要面对最多的困难和挑战,正如骆家辉的祖父,而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同时也可以延续和传承从原先国家带来的独有优点,正如骆家辉自己。
从他的亲身经历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原来中国和美国之间是可以实现融合的,是不需要做出所谓“非此即彼”的选择的,你可以作为一个美国人,非常自豪,也可以作为一个华裔、一个炎黄子孙,非常自豪。
海内外都是自己人,中华民族崛起离不开共同努力
从这十几年的变化中我也慢慢认识到,ABC这类群体其实是一个特别适合帮助建立中美之间桥梁的人群。首先,他们非常熟悉美国,拥有典型的美国人思维,其次,他们又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和感情联系,这样一个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背景让他们可以更顺畅地连接起中美之间的沟通。
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存在的,比如,在美国有不少爱尔兰裔,虽然他们也都是美国人,但同时,他们对自己是爱尔兰裔感到非常自豪。因此,这些爱尔兰裔美国人会为爱尔兰的存在和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发声。
众所周知,美国最亲密的战友是英国。而爱尔兰在1922年独立前都被英国统治,爱尔兰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计划独立,但苦于没有能力同英国进行军事对抗,于是只好不停地以恐怖主义的形式来袭击英国,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尔兰共和军(Irish Republican Army),对英国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本土的一个恐怖主义组织。
当时支持爱尔兰实现独立的最大资金就来自爱尔兰裔美国人。他们在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领袖一直积极在帮助自己的同胞早日实现独立。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虽然同英国关系紧密,但在爱尔兰问题上一直尽量保持中立态度的原因。
这也让我想到了,100多年前,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也是在美国夏威夷长大的,也是一个典型的华裔。他为了让中国结束封建社会,实现独立和民主,一直在美国寻求支持和援助,而他在美国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美国的华人,这和爱尔兰裔支持爱尔兰独立的故事是十分类似的。
在我看来,越来越多的华裔对中国看法的逐渐转变,对于中国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很多华裔移民想方设法要融入美国社会,某些人甚至极端到抛弃了中国文化。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想法并不正确的时候,尤其当中国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也开始想要把之前遗失的“中国根”找回来。
我相信,这些华人一定会在美国社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能够增进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作为桥梁和纽带让中美双方有更好的机会进行交流与合作。
本是同根生,都是自己人。
Leave a Reply